日本自五世紀至十九世紀主要受中國思想文化影響??v觀日本思想史,在儒學、佛教等中國思想經(jīng)由朝鮮傳入日本之前,日本尚未形成抽象化的思想理論體系,但已經(jīng)有了一些本土的文化思想,形成了吸收接納外來思想文化的基礎。那么,中國儒學思想是如何在與日本的本土思想文化的碰撞纏繞中融合發(fā)展的呢?這是日本思想史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一個課題。
南京信息工程大學社會科學處副處長、副教授孫傳玲的新著《神儒習合:近世日本儒者“自我”的確立》(社科文獻出版社,2021年7月出版)不失為從一個新的視角重新解讀近世日本思想史的力作。該書以“習合”作為理解日本思想的“關鍵詞”, 認為“習合”是日本思想文化史的一大特征,整個日本思想史也可以理解成外來思想與不斷變化的“古層習合”的歷史?!傲暫稀币辉~源自日語詞匯“習合”,指本土思想與外來思想折中,再融合成一個思想系統(tǒng)的現(xiàn)象。國內(nèi)雖已有“神佛習合”的用法及解釋,但學界尚未有人明確地將“習合”作為術語詞匯提出,而是多用“融合”“合一”“兼攝”等詞說明日本思想史上外來思想與本土思想的融合再生現(xiàn)象。該書認為,目前學界所用“融合”“合一”等詞并不足以體現(xiàn)這一詞所囊括的思想史意義,故書中援用“習合”一詞,以揭示日本思想史脈絡中中國儒學思想在日本融合發(fā)展的過程。
日本思想史上,如果說“神佛習合”是日本中世思想的主要特征,那么日本近世思想的一條主線便是中國儒學與日本固有思想文化的“習合”。該書通過對日本近世重要儒學思想家林羅山、山崎暗齋、貝原益軒、山鹿素行的重新解讀,從新視角揭示出日本思想史的另一個側(cè)面。
以近世日本的“習合”思想來看,無論是作為朱子學說擁護者的林羅山、山崎暗齋,還是對朱子學說觀點存疑的貝原益軒,抑或是批判朱子學說并提倡回歸孔子“圣學”的山鹿素行,他們都立足于跨越時空的“江戶日本”這一社會現(xiàn)實來強調(diào)神、儒之間的“合一”,他們的思維都是習合式的。不同的是,林羅山傾向于淡化日本固有宗教思想的色彩以求符合儒道原則,強調(diào)兩者之間的一致;山崎暗齋是加強儒學的宗教色彩以符合日本固有宗教思想,強調(diào)兩者之間的“妙契”;貝原益軒主張兩者的“并行不相?!?;而山鹿素行則一邊用儒學理論附會解釋日本神話,一邊強調(diào)日本固有思想文化的獨特性及日本的優(yōu)越性。他們最終都走向了以儒學為理論依據(jù)解釋論證日本的“習合”之路。這既是儒學的“日本化”,也可看作是日本思想的“儒學化”。
作者還指出,“習合”的過程,也是日本人認識“自我”與“他者”,并建立自我主體意識的過程。而當這種自我主體意識逐漸明確后,他們又開始反對“習合”。如本居宣長對荻生徂徠“古辭義學”的全面批判及否定,就是在反對徂徠同中華思想的“習合”。很明顯,這是因為“習合”本土文化與外來思想碰撞時,不可避免地會遇到如何處理“自我”與“他者”的關系問題。儒學家與日本人的雙重身份使他們常常陷入一種“文化他者”與“政治自我”的矛盾之中。因此為解決這一矛盾,日本儒者只得在“習合”中慢慢尋找“自我”,進而實現(xiàn)自我的“文化”與“政治”統(tǒng)一。
總之,中國儒學在日本整個思想文化形成與變遷過程中有著毋庸置疑的重要作用。要更深入認識日本,就不能忽視儒學在日本的傳入、發(fā)展及其與日本本土文化的融合與創(chuàng)新。孫博士該書的出版進一步豐富了學界相關研究的成果,也為國內(nèi)學界的日本儒學研究提供了一種新思路、新方法。
孫繼強(作者為蘇州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