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1日,南京市語文教研活動在南京市師范大學附屬中學新城小學舉行。此次活動的主題為“小學語文跨學科學習的基本理解與關鍵問題”,由建鄴區(qū)教師發(fā)展中心和新城小學承辦。

江蘇省教育學會會長、著名教育專家楊九俊院長,江蘇省中小學教研室語文教研員李亮博士,南京市教育科學研究所科研員席曉圓博士,南京市教研室語文教研員、特級教師倪鳴,建鄴區(qū)教師發(fā)展中心校長、特級教師葉旭山,南師附中新城小學黨總支書記、特級教師楊樹亞以及各區(qū)教研員及骨干教師近300人參與活動。




南師附中新城小學黨總支書記楊樹亞在致辭中表示,這場跨學科、跨區(qū)域的相聚,讓語文教研產(chǎn)生跨學科氛圍,全新時代需要的教育是多元化的、多學科的,小學語文理應走在教育前列,在跨學科的學習中碰撞出思維的火花,幫助一線教師找到更多的跨學科學習的路徑方法策略,解決難點痛點。

江蘇省教育學會會長、著名教育專家楊九俊院長就跨學科學習的相關問題帶來主題為《理解與落實》的專家報告。楊九俊從“為什么”“是什么”“怎么做”三方面入手,向老師們介紹了設計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要加強學科間相互關聯(lián),帶動課程綜合化實施,強化實踐性要求。他認為跨學科主題學習是綜合學習的一種呈現(xiàn),要從內(nèi)在的“多維聯(lián)結的建立”與外在的“學習方式的變革”來拓展跨學科學習的綜合視野,跨學科主題學習是學科內(nèi)綜合學習的一個“特區(qū)”,核心是知識的整合,其過程需要多學科跨越知識邊界主動作用,要以情境任務為載體,以“用”為特征,學用結合的一種學習共同體的協(xié)作行為。
楊九俊提出“跨起來—跨出去—跨回來”的學習路徑,強調(diào)跨學科學習一要主題,二要整合,要注重實踐性和結構化,培養(yǎng)多學科的視角,重視思維的發(fā)展,在綜合運用多學科知識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提高語言文字運用能力,落實學科素養(yǎng)。

南師附中新城小學南校區(qū)的劉昀老師帶來的微講座《小學語文跨學科學習的基本理解》,深入剖析了語文跨學科學習的基本概念,為后續(xù)跨學科學習課程的實施奠定了理論基礎。

講座之后,是兩節(jié)別開生面的跨學科教學展示與案例解讀,第一節(jié)是新城小學南校區(qū)的羅康寧老師帶來的《我們的課間十分鐘》。該課基于學生的生活體驗,提煉具有探究價值的問題,恰當選擇調(diào)研方法,制定合理的調(diào)研計劃,在小組合作中提升團隊的合作、規(guī)劃能力。課后羅康寧進行10分鐘的案例解讀,這樣“30+10”的模式,讓老師們更加全面地了解語文跨學科主題學習的具體實施。

第二節(jié)是陶行知學校小學部的李森老師帶來的《奇思妙想創(chuàng)未來——未來教室設計》。李森巧用交流學習單,關注學生對未來教室美好的愿景,讓學生在多渠道搜集前沿科技的相關資料中,嘗試解決目前科學技術存在的不足之處。

新城小學校長趙梓如帶來講座《小學語文跨學科學習的關鍵問題與突破》。趙梓如提出小學語文跨學科學習的關鍵問題有三:自由的形式如何突出學科思維?開放的資源如何系統(tǒng)整合?蓬勃的歷程如何以評價促成長?要在社會生活中觀照語文學習,在綜合化情境中明確語文學科的主要地位,以語文實踐活動為主線經(jīng)歷問題的解決。
趙梓如表示,在跨學科學習中應當整合教材資源,讓學生掌握新知識與能力和運用已有的知識與能力。同時,還需評價跟進來監(jiān)測任務完成的質(zhì)量,將“目標—活動—評價”作為整體來設計,以實現(xiàn)教學評一致,以評價促成長。趙校長的講座深入淺出,令老師們受益匪淺。

江蘇省中小學教研室語文教研員李亮博士的專業(yè)點評為老師們提供了方法指引。他肯定了本次教研活動意義重大,讓老師們對跨學科學習有了相對清晰的認識。

同時,李亮也對跨學科學習研究提出了一些建議:要準確認識跨學科主題學習的概念和要求,從回歸基本立場、結構化的項目思考方式、科學有效的策略推進三方面進行研究和探索;要在更細、更精、更專業(yè)上下功夫,站到最高的層次上研究跨學科學習;在跨學科學習的實踐當中要注意形式和內(nèi)容、課堂內(nèi)外、學生自主實踐和群體討論的關系。

南京市教研室語文教研員、特級教師倪鳴為本次活動做了總結發(fā)言。她回顧了4-6年級小語人在“金陵好課堂”行動計劃的指引下,以南京市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評價標準為研究依據(jù),共同聚焦了三個關鍵詞——語文實踐活動、學習方式變革、教學評一體化來展開的系列教研活動,探尋“金陵好課堂”的樣態(tài)。她希望這場兼具著跨年含義的教研活動也能夠開啟南京小語2024年的教研新篇章。
通訊員 葛子妤 趙嵐 季啟晨 記者 季燃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