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朋友圈點贊率不足10%”這一話題登上熱搜并引起熱議。絕大多數網友認為朋友圈的低點贊率已是一種常態(tài),不必過分在意,這反映了現代人對社交媒體互動的本質認識發(fā)生了變化。摒棄線上的“社交負擔”,更多人開始重視并且回歸線下深層次的交流和個人成長。
這兩年,“關閉朋友圈”的觀點并不鮮見,但朋友圈仍是許多人表達自我、線上社交的窗口,只是大家對于朋友圈的認知越來越趨向于理性與成熟。朋友圈剛流行那會兒,不少人十分在意“點贊數”和“評論數”,仿佛那是影響力的象征,片面認為低點贊數代表著自己在朋友圈的“邊緣化”。隨著社交媒體的普及、發(fā)達,大眾早已對它“祛魅”,不再像從前那樣頻繁地點贊和互動,也漸漸褪去了無形之中的“社交負擔”。
為何大家都在感慨“朋友圈越來越沒意思”?不少網友認為內容的“乏味”也是他們不愿意點贊的原因。除了部分與工作緊緊捆綁的內容之外,打造人設、用力過猛的朋友圈也讓大家感到無趣。就像前段時間同樣引起熱議的“預制朋友圈”話題,從本質上來講,這就是一種技巧性的自我修飾,放大夸張精致生活的瞬間,將它填充進平庸的日常,試圖用“精裝的朋友圈”去消解“毛坯的生活”,多少有些本末倒置。人們愿意為“真實的粗糙”點贊,卻不再愿意為“刻意的精致”喝彩。
另一方面,越來越多的人對發(fā)布朋友圈設定了比較嚴格的隱私選項,刻意減少互動機會,避免隱私泄露,完全不在意“點贊數”,發(fā)朋友圈只是發(fā)給極少數與自己真實生活密切相關的人看,甚至“僅自己可見”只為了記錄,更注重個人的生活質量和真實的社交關系。他們強調朋友圈的價值在于真實記錄和適度分享,而不是追求他人的認可。
我們最根本的生活空間,其實還是這個物理世界。這個真實的世界可能有些乏善可陳,要考慮柴米油鹽,要應對雞零狗碎,但最深層、最深刻的聯系,卻依然發(fā)生在這里。退不退出朋友圈不重要,點贊數同樣不重要,人與人之間的鏈接從來都不單薄地體現在線上,不管生活還是社交,都不應該成為一種負擔。(黃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