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更加積極有為的宏觀政策”,不僅強調加大宏觀政策實施力度,而且強調出臺實施政策要盡可能早落地,“能早則早、寧早勿晚,與各種不確定性搶時間”。這要求我們在政策制定和執(zhí)行中必須增強緊迫感,搶抓時間窗口,確保政策能夠及時落地見效。
當前,全球經濟環(huán)境依然復雜多變,國內經濟面臨的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尚未完全緩解,各種不確定性因素都可能對經濟運行產生深遠影響。在這樣的背景下,政策的出臺和實施不僅要力度更大,還要速度更快、精準度更高。同時,政策的“預判力”十分重要,缺乏預判能力,就有可能造成工作的被動局面,被短期波動牽著鼻子走。只有真正做到“政策走在預期前面”“以確定性工作應對不確定性變化”,才能為經濟行穩(wěn)致遠提供堅實保障。
謀劃行動得越早,就越能掌握主動權。從政策本身看,政策從出臺實施到落地見效,都需要一個過程。一方面,政策出臺早,不僅能夠搶占時間窗口,提前化解風險,還能通過引導社會預期,增強社會信心,為經濟的穩(wěn)定運行創(chuàng)造條件,讓政策效果最大化;另一方面,政策的效力也是一場與變化的“賽跑”,在復雜多變的經濟環(huán)境中,問題和挑戰(zhàn)往往具有一定的積累性和擴散性,如果政策出臺滯后,像擠牙膏一樣一點一點地往外擠,可能導致問題惡化,甚至引發(fā)系統(tǒng)性風險。因此,政策出臺實施的“早”,既是對時效的要求,更是對實效的保障,只有看準方向,果斷出手、堅決發(fā)力,才能真正“解渴”,滿足市場和社會的迫切需求。
搶時間,意味著政策制定和實施必須具有高度的前瞻性和主動性。去年9月26日,政治局會議中央政治局會議果斷部署一攬子增量政策,不僅針對經濟運行中的突出問題,如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等,還提前預判了未來可能出現(xiàn)的風險和挑戰(zhàn),通過多項措施,使社會信心有效提振,經濟明顯回升,不僅有效應對了短期經濟下行壓力,而且為中長期高質量發(fā)展奠定了基礎。品讀最新的政策舉措,超常規(guī)、快節(jié)奏、具體化是鮮明特點,亦是政府更有為的強勁脈動。讓“加力”的政策發(fā)揮出“加力”的效果,我們更要增強使命感緊迫感,提前預判風險、快速響應變化,為經濟社會的穩(wěn)定運行爭取更大空間。
搶時間不僅是為了快,更是為了準和實。政策的時效性體現(xiàn)在快速出臺和實施,而實效性則體現(xiàn)在政策能夠真正解決問題、推動發(fā)展。只有在政策出臺的時機、力度和精準度上做到統(tǒng)籌兼顧,才能確保政策效果最大化?;赝麣v史,江蘇歷來是政策先行先試的排頭兵,改革開放以來,江蘇充分利用國家政策紅利,實現(xiàn)了從農業(yè)大省到工業(yè)強省、再到經濟強省的跨越式發(fā)展,一大批江蘇干部善于從學習政策、研究政策、落實政策中搶機遇、謀先機。對江蘇來說,搶抓政策機遇、用好政策效應,既是實現(xiàn)高質量發(fā)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發(fā)揮自身優(yōu)勢、服務全國大局的重要路徑。
不確定性就像大風掀起的波浪,但波浪終究改變不了大河的流向。實施更加積極有為的宏觀政策,中央已經定調,接下來就要真抓實干、全面落實,與各種不確定性搶時間,滿弦開工、實干開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