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公司至今記得,與B公司的技術合作是如何從“蜜月期”滑向八年“拉鋸戰(zhàn)”的。近期,這場涉及10個項目、40余次開庭、上萬頁證據的“馬拉松官司”,終于在南京市中級人民法院的調解桌上畫上了句號。司法智慧讓“死結”變“活扣”,把定分止爭做深、做實、做到人民心里去,卸下企業(yè)的千斤訴訟包袱。
一場始于技術合作的八年鏖戰(zhàn)
2015年,A公司承接了智慧銀川12345政府便民服務熱線平臺項目,與B公司簽署合同,委托其開發(fā)建設該項目。
這本是雙贏的合作,然而,合作過程中,雙方就包括該便民熱線服務平臺項目在內的多個項目產生分歧。2018年,B公司向法院提起訴訟,自此拉開了雙方訴訟“馬拉松”的序幕。
從基層法院到最高人民法院,雙方圍繞10個子項目的糾紛苦苦鏖戰(zhàn),每個案件均歷經一審、二審,其中部分案件因司法政策調整甚至經歷“二次訴訟”。每次開庭都像拆“俄羅斯套娃”——程序越拆越多,矛盾越滾越大。
八年間,A公司的市場拓展計劃擱淺、IPO進程遇阻;B公司也因訴訟消耗元氣大傷。這場“雙輸”博弈,最終在2024年迎來轉機。
法官“破局”:從“碎片審判”到“一攬子解紛”
本案審理過程中,南京知識產權法庭法官柯胥寧發(fā)現,雙方核心訴求始終圍繞“合作公平性”。8年的訴訟中,雙方互有勝負,但矛盾不僅沒有解決,反而有不斷激化和升級的趨勢。如果繼續(xù)就個案逐一裁判,并不能真正解決雙方的問題。因此,在裁判文書制作完畢的情況下,柯胥寧沒有向雙方送達,而是提出了“一攬子”調解的方案。在全面梳理10個項目合同糾紛的基礎上,逐一固定雙方無爭議事項,將雙方距離一點點拉近。
多次溝通后,雙方當事人也發(fā)現并非沒有對話基礎??埋銓幊脽岽蜩F,引導企業(yè)從“寸土必爭”轉向“各退一步”,將各自當下的核心訴求與對方碰撞,最終促成雙方對框架協(xié)議下所有存在糾紛的項目達成全局性和解,徹底化解了雙方近8年的歷史積案。
“放下法槌”背后的司法智慧
一場官司,八年恩怨,最終在司法的“調解藝術”中化作了企業(yè)成長的階梯。如今的A公司,正將這些合作糾紛轉化為成長養(yǎng)分,并將訴訟教訓編入《企業(yè)管理手冊》,爭做“尊法、學法、守法、用法”的模范企業(yè)。
“不僅為我司化解歷史積案、回歸正常經營提供了有力支持,更彰顯了南京法治化營商環(huán)境的卓越成效?!闭鏏公司在感謝信中所寫,這場實質解紛不僅解開了兩家企業(yè)的死結,更折射出南京法治化營商環(huán)境的韌性。當技術浪潮與司法智慧相遇,終將成為企業(yè)回饋社會的態(tài)度和決心。
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 應巧玲

新華報業(yè)網
Android版
iPhone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