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1日晚上八點半,南京圖書館的24小時自助閱覽區(qū)依然座無虛席。32歲的IT工程師王磊正專注地研讀一本人工智能專著,手邊的筆記本已密密麻麻寫滿了筆記?!鞍滋旃ぷ鞴?jié)奏太快,晚上這里安靜,效率特別高。”說完,他推了推眼鏡,再度埋首書海。
這樣的情景,如今在江蘇多家圖書館悄然成常態(tài)。當城市漸入夜色,圖書館成為一盞亮著的燈。越來越多圖書館選擇延長夜間開放時間,伴隨服務延時的,是更豐富包容的文化體驗。
“圖書館之夜”點亮城市
為滿足市民“白天避暑、夜間充電”的需求,南京圖書館、無錫市圖書館、蘇州圖書館等多家公共圖書館紛紛將開放時間延長至21:00。這種“夜間化”服務不僅拓展了圖書館的時空邊界,更悄然重塑了城市的文化生活節(jié)奏。

升級的遠不止開放時間,更包括全方位的體驗提升:南京圖書館在24小時自習區(qū)加裝隔音玻璃、增設靜音座位和護眼臺燈,為夜讀人群營造出更舒適的學習環(huán)境;新增的職場技能、健康養(yǎng)生、旅行攝影等實用類書籍,也更好地滿足了讀者的多元需求。蘇州圖書館同樣不遑多讓,經(jīng)過升級回歸的24小時自助圖書館空間擴大一倍,以50個舒適座席和4000冊精選圖書打造出一座全天候的“知識便利店”,讓閱讀突破時間限制、融入市民生活。即將升入初二的江慧澤是這里的常客,她表示:“夜晚這里格外安靜,沒有白天的喧鬧,更容易讓人靜下心來投入學習。”

夜間服務的創(chuàng)新不止于硬件??萍寂c文化的盛宴,也在溫柔的夜色中悄然綻放。8月初,在蘇州圖書館高新區(qū)文體中心分館的天文觀測區(qū),孩子們排起長隊。10歲的小天文愛好者張子涵通過專業(yè)望遠鏡第一次清晰看見土星環(huán),興奮地拉著爸爸的手說:“圖書館的叔叔說下周還能看木星!”在鹽城市圖書館,600余名觀眾正通過巨幕共同觀看“蘇超”聯(lián)賽的激烈角逐。當常州隊攻入首粒進球時,全場瞬間沸騰——資深球迷老陳與身旁的大學生小李雖然素不相識,卻在這一刻情不自禁地擊掌相慶。

7月28日晚,無錫市圖書館內(nèi)回蕩著民族樂團的悠揚樂聲,一曲《漁舟唱晚》將200多名觀眾帶入如詩如畫的江南夢境。《無錫景》《寒鴉戲水》《蘇南小曲》等經(jīng)典曲目輪番奏響,勾勒出靈動溫婉的江南韻味,令人沉醉流連。
8月24日晚,金陵圖書館茶藝體驗區(qū)茶香裊裊,國家一級茶藝師章柏平帶來了一場創(chuàng)新茶藝表演與意境茶席欣賞,為夏夜注入雅趣與馨香。據(jù)悉,金陵圖書館今夏推出多元夜校課程,涵蓋傳統(tǒng)技藝、職業(yè)技能、藝術修養(yǎng)與健康生活四大類別,從傳承文化精髓到提升個人競爭力,從拓寬審美邊界到喚醒身心活力,全方位覆蓋市民的夜間學習與休閑需求。南京市民李欣報名了茶藝和書法兩門課程,晚上來圖書館上課,成了李欣最期待的事,“不僅學到了實實在在的技能,更結識了一群志趣相投的朋友”。在她看來,圖書館正實現(xiàn)從傳統(tǒng)“知識倉庫”向“復合型文化空間”的深刻轉型。夜間圖書館點亮的,早已不只是閱讀的燈光,更照亮了八小時之外生活的更多期待與可能。
暑期圖書館的“科技變身”
當圖書館遇上前沿科技,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這個暑期,江蘇多家圖書館給出了答案。XR與人工智能等技術的深度應用,正在徹底重塑人們的閱讀體驗,讓傳統(tǒng)文化以更鮮活、更沉浸的方式走進大眾生活。
在金陵圖書館,國內(nèi)首部地方文化XR互動作品《一座金陵城》吸引了許多讀者駐足體驗。只需戴上VR設備,讀者便可“穿越”回明清時期的夫子廟:在大成殿邂逅AI導覽員,于烏衣巷的棋盤上觸發(fā)傳送機關,或在秦淮河的粼粼燈影中,親歷文德橋“分月”的奇觀。更巧妙的是,作品中還融入了鹽水鴨、烤鴨等南京美食元素,讀者可化身“尋鴨使者”,在互動劇情中探尋南京烤鴨背后的歷史淵源。這一創(chuàng)新嘗試,讓古籍中的文字真正“活”了起來,從高閣珍藏走向指尖觸摸,極大激發(fā)了年輕群體對本土文化的興趣。

南京圖書館則推出了《無象之境·瞬息全宇宙》MR特展。觀眾戴上Vision Pro設備,便仿佛置身浩瀚宇宙,在泰坦巨人的引領下穿梭時空:可探尋恐龍滅絕的真相,觸摸古蜀三星堆的神秘遺跡,抑或遨游星際深空、解鎖宇宙奧秘。閱讀推廣部主任顧曉寧表示,本次展覽是圖書館在“文化+科技”融合上的一次重要探索?!巴ㄟ^科技賦能,我們將圖書館從傳統(tǒng)的閱讀空間拓展為文旅體驗新場所,希望能打破傳統(tǒng)圖書館嚴肅枯燥的刻板印象,吸引更多市民游客來了解文化、了解南京?!?/p>
記者獲悉,南京圖書館還推出了一系列古籍VR互動小游戲,以輕松有趣的方式拉近公眾與古籍的距離。讀者可以在線模擬古籍裝幀的全流程,親手“制作”經(jīng)折裝、蝴蝶裝、包背裝和線裝;也可以從調(diào)制糨糊開始,一步步體驗拆解、修補、壓平等十余道古籍修復工序。而金陵圖書館推出的“守護古籍珍典”LBE VR沉浸體驗,則讓參與者仿佛置身修復工坊,直觀感受延續(xù)千年的技藝與匠心。在南京市閱讀促進會會長楊長進看來,圖書館的“VR”“AI”化不僅僅是一次技術升級,更是一場文化傳播的“破圈”實驗——以更開放、更互動、更年輕化的姿態(tài),吸引大眾尤其是年輕人重新走進文化現(xiàn)場,觸摸歷史、感知文明,也為傳統(tǒng)文化的當代傳承開辟出一條全新的路徑。
普惠化讓閱讀無差別觸達
近日,75歲的南京市民張淑琴來南京圖書館參加DeepSeek人工智能培訓課,在館員指導下,她學會了用智能程序進行健康管理、食譜推薦、制作旅行計劃,以及修復老照片等,老人興致勃勃地說:“沒想到我這個年紀還能當科技達人?!睘橹夏耆丝缭健皵?shù)字鴻溝”,這個暑假,南京圖書館面向老年讀者開展了多場智能手機應用培訓活動,內(nèi)容覆蓋從12306購票、地圖導航、手機打車、預約掛號等基礎實用功能,到抖音視頻拍攝、剪映特效制作等進階操作,全面幫助老人適應智能時代。

南京圖書館讀者服務部、“益銀齡·E課堂”的燕老師表示:“我們的課程始終緊跟老年人實際需求和當下社會熱點進行動態(tài)更新。”“益銀齡·E課堂”自2021年4月啟動以來,致力于為老年人提供數(shù)字技術應用公益培訓,已服務超過2000名老人。下一步,南京圖書館計劃將培訓內(nèi)容視頻化,以錄播形式上傳至在線平臺,進一步擴大課程覆蓋范圍,讓更多老年人足不出戶即可學會智能設備的使用,共享科技發(fā)展帶來的便利。
這個暑期,還有些圖書館在面向特殊群體嘗試,自8月1日起,金陵圖書館聯(lián)合多家單位推出“書香盲道”無障礙電影公益放映活動,《八子》《紅星照耀中國》《我和我的祖國》等100部紅色影片,將以口述影像的形式深入南京市各區(qū)的殘疾人讀者之家和圖書漂流站,開展巡回放映,為視障群體帶來“可聽”的光影體驗。
作為全國最早設立視障閱覽室的公共文化機構之一,南京圖書館目前擁有3萬余冊盲文、大字本及有聲讀物等文獻資源,并提供送書上門、視障讀者接送服務等個性化服務。此外,南圖還通過國家無障礙格式備案,制作了數(shù)十本明盲對照兒童繪本,并組織志愿者錄制有聲讀物,助力視障兒童家庭共讀。南京圖書館讀者服務部視障閱覽室主管張磊表示,南圖高度重視面向殘疾人群體的專業(yè)化閱讀推廣,近年來已多次舉辦各類針對性活動,包括視障讀者女性作家作品品讀沙龍、中華傳統(tǒng)經(jīng)典《禮記》讀書會、聽障讀者人工耳蝸科普講座,以及心智障礙青少年繪本閱讀會等。每一項活動均根據(jù)不同障別群體的身心特點量身設計,切實推進閱讀公平與包容性服務,真正踐行了“一個都不能少”的普惠型圖書館理念。
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 周嫻 實習生 于羅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