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80周年。
新華日報交匯點新聞推出播客欄目《書場·烽火紀聞》,以評書為載體,在《新華日報》的泛黃鉛字中追尋英雄足跡,帶您重回烽火歲月,用當代視角重新解讀這段血火鑄就的永恒記憶;在跌宕起伏的故事里,銘記歷史、緬懷先烈,傳承偉大抗戰(zhàn)精神,續(xù)寫新時代的奮斗華章。

第七集
小鬼班鏖戰(zhàn)阻敵鋒 鐵軍突圍續(xù)火種——血戰(zhàn)塘馬(下)
上回說到,羅忠毅、廖海濤兩位首長壯烈犧牲,塘馬失守。這一回,咱就說突圍的同志怎么絕境逢生,小鬼班怎樣拒敵,還有這抗日的火種怎么傳下去!
日寇進了塘馬村,圍著最后一名活著的戰(zhàn)士——正是特務連的楊教員。日軍用蹩腳的中文喊道“繳槍投降”,楊教員挺著胸脯,用步槍槍托拄地、槍口頂在自己胸膛,說:“想讓共產(chǎn)黨員當俘虜?沒門!”說完腳尖一踩扳機,“啪”的一聲,倒在了地上,那一雙眼睛還死死地盯著眼前的日軍。

再說回王家莊的稻田里,特務連副連長被五個日寇圍住,當先一名日寇直沖過來,“嗷”的一聲怪叫,槍尖直挺挺就往副連長胸口扎來,副連長右手死死攥住槍托,左手一把扣住槍桿,猛地一挑,只聽“?!钡囊宦?,日寇這致命一刺當場就被擋開,副連長乘著日寇舊力剛卸、新力沒生的空當,手腕一翻,槍桿帶著風就橫掃過去“唰”的一下,挑開了那侵略者的咽喉;左邊又一日軍殺來,副連長側身避開刺來的“三八大蓋”,左手猛地翻轉,右手松開槍托,雙手牢牢攥住槍桿,將那槍托掄圓了一記“舉火燒天”,“啪”的一聲,將那日寇的頭盔都砸凹進去一大塊,黃色的身影跪倒在地,再沒了聲息;后方一陣勁風襲來,我們的副連長就地翻滾,堪堪避過襲來的刺刀,他猛地轉身,右手重新握回槍托,槍尖對準日寇心窩子,往前狠狠一捅,好似一記“回馬槍”,“噗”的一聲,把那日寇扎了個透心涼;可惜此時,剩下的兩把罪惡的刺刀插入了英雄的后背,副連長壯烈犧牲……
再看突圍的部隊退到了戴家橋。與后方機關在戴家橋、清水瀆附近匯合。戴家橋是個10多戶的小村莊,村前有條六七米寬的大河,河上有座橋,只要能守住橋,不讓西邊尾隨而來的敵人過河,堅持到天黑,我黨政軍領導機關人員就可伺機轉移。
組織科王直同志站出來指揮:“四面是敵人,沒退路了!四十八團小鬼班在橋口,咱做他們的后盾,戰(zhàn)到天黑就有辦法繼續(xù)突圍,沖進來就拼到底!”

咱再說說這小鬼班:一共十一名十七八歲的小戰(zhàn)士,別看年齡小,可都是至少經(jīng)過反清鄉(xiāng)斗爭的老兵!他們把重機槍架在縱深隱蔽處,槍栓“咔嚓”一拉,子彈早早就上了膛,一個個趴在墳包后頭,眼睛瞪得溜圓,死死盯著大路上的動靜,連大氣都不敢喘一口——就等日寇自投羅網(wǎng)!
沒一會兒,觀察員喊:“日寇來了!二三百人,一路縱隊!”班長下令:“隱蔽!沒命令不許開槍!”您再看那日寇,那叫一個囂張!連個偵察兵都沒派,大搖大擺、耀武揚威地就往橋這邊沖。小戰(zhàn)士們的手攥緊槍,準星鎖死了敵人!
眼瞅著日寇離橋就剩幾十米遠,說時遲那時快,縱深的重機槍突然“突突突”響了起來!那聲音,跟刮起了狂風似的,帶著一股子狠勁兒,直往日寇堆里掃!緊接著,班長扯著嗓子喊:“一、二、三!射擊!”剩下的步槍“砰砰砰”一起開了火!您再看河對岸的日寇,瞬間就亂了套——倒的倒,滾的滾,還有的想往旁邊爬著躲,可哪還來得及?這一輪齊射,三四十個日寇當場就再也站不起來!

這下可把日寇惹惱了!他們嗷嗷叫著,把機槍、擲彈筒全搬了出來,對著橋口就猛轟!子彈擦著小戰(zhàn)士們的頭頂飛,炸彈在身邊炸開,掀起的泥土都快把人埋住了!有個小戰(zhàn)士,半截身子都被泥土蓋住,卻愣是一動不動,眼睛還盯著日寇的方向;有的小戰(zhàn)士鼻子被彈片擦破了,流著血也顧不上擦;有的耳朵被炸彈震得脫了皮,嗡嗡直響,可手里的槍始終沒放下來——這十一個娃娃,沒一個往后退半步!
就這么對峙到太陽落山,日寇發(fā)起了好幾次沖鋒,都被小鬼班給打了回去!您猜怎么著?咱小鬼班一個人都沒犧牲,對岸那數(shù)十倍于他們的日寇,愣是沒能沖過這座橋!
天一黑,日寇心里就發(fā)毛了——他們怕夜襲?。〕弥觳梁?,偷偷摸摸就往后撤了!日寇一撤,咱的同志趕緊趁機摸過浮橋,在稻田里、田埂下輕手輕腳地潛行,哪怕離日寇的哨位就剩一百米遠,也沒發(fā)出半點動靜——我蘇南黨政軍領導機關千余人在旅參謀長王勝、旅政治部組織科科長王直兩名同志率領下,從日偽結合部間隙中成功突圍,進入金壇、溧陽邊黃金山地區(qū),次日晚安全到達溧水縣白馬橋一帶,與第46團會師。日寇想全殲咱的夢,碎了!
后來呢?這批突圍的同志,在王必成等同志領導下,接著守江南,又跟粟裕同志的隊伍會合,建了蘇浙軍區(qū)。

列位,塘馬血戰(zhàn)的故事,到這兒就講完了。講這段書,不是為了說慘烈,是為了記著一九四一年十一月二十八日;記著廖海濤、羅忠毅;記著新四軍第16旅犧牲的270余名指戰(zhàn)員;是為了記著,今天的太平生活,是英雄用性命換的!
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 戴凌 郝建榮
資料來源:《新華日報》(華中版 1946年5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