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電動化轉型和全球車市需求放緩的雙重壓力下,德國豪華汽車制造商梅賽德斯-奔馳正以一種“溫和但昂貴”的方式為自己瘦身。
近日,奔馳為員工提供自愿離職方案以削減成本的計劃迎來最新進展。最新消息顯示,已有大約4000名員工接受了自愿離職方案,離職的員工,最高可拿到約54萬歐元(約446萬人民幣)的遣散費。
盡管這一舉措短期成本不菲,但分析人士認為,從長期來看,它將幫助奔馳節(jié)省數(shù)十億歐元的人力開支,為轉型提供更大靈活空間。
賠償金“豐厚”的自愿離職計劃
據(jù)悉,奔馳于今年4月份正式啟動這項自愿離職計劃,幾乎面向公司所有人,覆蓋辦公室職員、IT崗、工程師,甚至是中層管理人員。
由于奔馳管理層此前已同意將員工工作保障期延長至2034年年底,因此在此期間內無法強制裁員,若想削減人力成本,只能通過類似這種自愿離職補償計劃。
而為推進計劃的順利開展,奔馳必須開出“無法拒絕”的條件。據(jù)德國《商報》報道,部分員工還可獲得所謂的“加速獎金”(turbo-bonus),即在短時間內決定離職即可獲得額外獎勵。據(jù)悉,一些資歷較深的老員工能拿到六位數(shù)歐元級別的賠償金。
例如,一位在奔馳任職30年、現(xiàn)年55歲的團隊主管,月薪約9000歐元,若選擇提前離職,最高可獲得約50萬歐元(近60萬美元)的補償。而普通中年員工根據(jù)薪級與工齡,也普遍能獲得10萬歐元(約83萬人民幣)以上的賠償。
在奔馳公司,約有3萬至4萬名員工有資格參與該計劃,目前,奔馳已預留6億歐元專項資金。不過,奔馳保留拒絕申請的權利——尤其是對那些擔任關鍵崗位、不易替代的員工。據(jù)悉,目前僅有極少數(shù)申請被駁回。
該計劃將持續(xù)至2026年3月,隨著截止日期臨近,預計會有更多員工選擇離職。整體來看,這項行動屬于奔馳更大范圍成本削減計劃的一部分——目標是在2027年前節(jié)省約50億歐元。
裁員背后的危機
在高價補償裁員的背后,是奔馳正在經歷的增長疲態(tài)與戰(zhàn)略轉型焦慮。
首先是奔馳在全球范圍內銷量和盈利的下滑。奔馳集團2024年業(yè)績顯示,營收1456億歐元,同比下降4.5%;毛利285.76億歐元,跌幅擴大至19.5%;息稅前利潤(EBIT)更是同比下降31.9%,至136億歐元。
中國市場作為奔馳全球最大單一市場,表現(xiàn)更是不佳,2024年銷量同比下滑6.7%,至71.4萬輛,營收下降8.5%至231.39億歐元,成為拖累全球業(yè)績的關鍵因素。
進入2025年,奔馳業(yè)績下滑態(tài)勢進一步加劇,第三季度全球銷量僅52.53萬輛,同比驟降12%;其中,中美兩大關鍵市場表現(xiàn)尤為刺眼,美國市場銷量8萬輛,同比下滑17%;中國市場銷量12.51萬輛,同比跌幅高達27%。
除此之外,在全球汽車行業(yè)向電動化轉型的浪潮中,奔馳的步伐明顯落后。今年前三季度,奔馳在全球的純電動車交付量為13.86萬輛,同比下降7%;相比之下,其德國競爭對手寶馬同期的純電動車銷量為32.3萬輛,同比增長10%。
而在中國市場,奔馳面對中國本土品牌的競爭壓力更甚,比亞迪、零跑和小鵬等憑借電動化與智能化優(yōu)勢,迅速搶占市場份額,而奔馳旗下多款電動車型在華銷售遇冷,包括其旗艦產品S級轎車的電動版EQS車型。奔馳CEO康林松曾將中國市場的競爭描述為“達爾文式的”,指出有100多家汽車廠商正在中國市場上激烈競爭。他坦言:“在對我們至關重要的高端車型領域,中國人的消費熱情最近幾年非常有限。這些因素疊加,給我們造成了非常大的競爭壓力。”
除了市場競爭,全球貿易政策的變化也讓奔馳雪上加霜。由于美國對中國及歐洲進口汽車加征關稅,導致奔馳在美國市場的成本大幅上升。而在美國提高對中國商品的關稅后,中國政府采取反制措施,對包括奔馳旗下美國產SUV在內的車型加征10%的關稅,這進一步抑制了奔馳在中國的市場需求。今年4月份,因關稅政策影響存在不確定性,梅賽德斯-奔馳撤回了其2025年盈利預期。在不利外部環(huán)境下,內部的組織與成本調整就顯得更加緊迫。
轉型十字路口:輕裝能否前行?
面對銷量下滑、利潤收縮和轉型壓力,奔馳的“自愿離職計劃”更像是一場戰(zhàn)略性瘦身。
短期看,它幫助企業(yè)削減固定成本、提高靈活度;長期看,這場“溫和裁員”將是奔馳在電動化與智能化時代重塑組織架構、釋放創(chuàng)新潛能的關鍵一步。
然而,問題在于:裁員能否真正換來競爭力?位于斯圖加特的奔馳高層顯然對此寄予厚望。
但在激烈的全球競爭中,奔馳節(jié)省下來的成本是否能轉化為軟件研發(fā)、電池技術和智能駕駛的突破,仍有待觀察。
可以確定的是,面對行業(yè)的劇烈洗牌,奔馳這家擁有百年歷史的豪華車巨頭,正在以另一種方式,努力讓自己變得更輕、更快、更具生存力。(Yara)

新華報業(yè)網(wǎng)
Android版
iPhone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