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頤和路上,永遠不乏從各地而來拍照打卡的年輕人。明黃的老洋房前,斑駁的梧桐疏影下,人們用一次次定格尋找時光余韻、感受民國風情。
頤和路被譽為“萬國建筑博物館”,自1933年起,二百余座風格各異的花園住宅于此相繼落成,在南京城市版圖乃至中國現代建筑史上留下精彩一筆。上世紀50年代曾在頤和路一帶居住過的著名作家張守仁稱這里為“中國最美的街道”,他說:“即使是法國巴黎豪華、漂亮、氣宇軒昂的香榭麗舍大街,也不能和我心中的頤和路相比?!?/p>
歷經多年修繕、保護與更新工作,這里已被打造成為南京頤和路歷史文化街區(qū),并成為南京熱門網紅打卡地。一幢幢歷史建筑逐漸告別深宅大院,以展館、餐飲、咖啡店等新面貌走向市民。
美麗、小資、神秘
民國高級住宅魅力無窮
頤和路為何如此讓人著迷?南京學者薛冰說:“放眼全國,頤和路是民國公館建筑最具代表性且最集中的區(qū)域?!?/p>
20世紀20年代,國民黨政府定都南京,制定《首都計劃》對城市進行規(guī)劃建設,頤和路成為其中規(guī)劃實施的首個高級住宅區(qū)。這一帶住宅均由業(yè)主自行選擇建筑師或按照當時政府營建司的圖樣建造。當年,一批留學歸國的民國優(yōu)秀建筑師在此競技。一時間,中國傳統(tǒng)樣式、西班牙式、法國式、英國式、美國別墅式等傳統(tǒng)和現代建筑流派紛紛亮相,有的豪華、有的簡樸、有的精細、有的粗獷,人們在這里幾乎找不到式樣重復的建筑。
而大量文化名人在此聚居,更為頤和路注入了深厚的人文底蘊與傳奇色彩。薛冰說,中國近代許多重要歷史事件與在此居住的人物相關,這里的住戶非富即貴,他們多是當時的政府高官、社會名流、外國使節(jié)等,有顧祝同、閻錫山、鄒魯、王耀武、薛岳、陳布雷、熊斌、馬歇爾等。這些叱咤風云的人物在頤和路公館里留下的故事,給人以無限想象空間。
頤和路歷史文化街區(qū)占地約35公頃,街區(qū)以頤和路為中軸,被幾條林蔭道分割成大小不等的13個片區(qū)。街區(qū)共涉及12條街道,以寧海路環(huán)島為原點,輻射到寧海路、江蘇路、頤和路、牯嶺路、莫干路、西康路、天竺路、普陀路、靈隱路、珞珈路、瑯琊路和赤壁路。
在1994年至2007年的十多年里,薛冰每天上班都要走過頤和路,“吃過午飯,我們總愛在這里一條路接著一條路地散步,雖然只能站在院子外面看看,無法走進去一探究竟?!毖Ρf,頤和路的建筑從規(guī)劃設計到建設都十分考究,其下水設施至今看來都很先進,他舉例說:“無論南京遭遇多大暴雨,這一片區(qū)都極少內澇?!?/p>
頤和路的魅力,不僅在于建筑,還在于其清幽獨到的環(huán)境。10多年前,南京市政府對頤和路進行環(huán)境改造,系統(tǒng)修復了路面的破損與墻體的殘缺。作為長期研究和參與保護工程的設計師,東南大學建筑學院周琦教授帶領團隊,對民國時期的墻體用料進行深入探究和多次樣品測試,成功復原了頤和路多段極具時代特色的黃色拉毛墻面,這些墻體在光影流轉間,呈現出獨特的毛糙肌理,別具歷史韻味,成為游人鏡頭追逐的焦點。歷經歲月洗禮,頤和路兩側的法國梧桐生長也愈發(fā)繁茂。“南京市中心能擁有這樣一片環(huán)境宜人之地,這在全國實屬難得,市民不必遠赴郊野,便可在此盡享美景?!敝茜f。
十二片區(qū)率先開放
百姓一睹公館歷史風采
頤和路長期處于封閉狀態(tài),人們只能站在墻外窺得當年風貌。為讓世人更直觀地了解民國南京都市風貌,2006年始,南京市政府按照“保護與利用”“分段實施”原則,對于破損狀況相對嚴重的頤和路12片區(qū),先行啟動整治工作。
頤和路12片區(qū)約占整個街區(qū)面積的十分之一,擁有民國別墅26幢。薛冰說:“這里曾被居民占用,當時,26幢別墅住著300多戶人家,內部被人為分割成多個空間,甚至有的陽臺還住著人,院中更是搭滿披子,各種違建讓這里淪為一個大雜院?!闭喂ぷ鏖_啟后,政府陸續(xù)遷移居民,拆除違建。歷經多年修繕保護,重新面世的頤和路第12片區(qū)整體風貌、空間尺度基本保持了民國年間的格局。
周琦告訴記者,相比頤和路上其他類型產權建筑,12片區(qū)以政府系統(tǒng)征收方式實施成片開發(fā),改造力度相對較大。在保持整體風貌不變的前提下,他們對建筑進行了結構改造與置換——將原有的木結構改為鋼筋混凝土結構,以增強建筑的承載能力和防火性能。此外,區(qū)域還增設了停車場,完善了消防設施與網絡配套,為參觀游覽提供便利,將空間改造為適宜現代生活使用的場所。
建筑設計師張光德介紹,12片區(qū)中的薛岳故居是抗日名將薛岳在南京的私宅。修繕過程中,他們既參考了該建筑的歷史照片,去掉了近百年該建筑上陸續(xù)加設的部件,恢復了外墻面顏色和質感,同時也根據建筑功能從公館到博物館的轉變,對出入口和內部設施進行了有限改造。
修復后的頤和公館該怎樣發(fā)展?2011年,薛冰受邀擔任文化顧問,為公館區(qū)的“文化軟裝”出謀劃策。他提出兩個條件:一是修繕后的頤和公館要對社會有一定的開放度,不能將其封閉起來做會所,要把公共資源還給社會;二是在頤和公館中做文化傳承工作,必須深刻理解并秉持民國文化的嚴肅內核。這與頤和公館各個保護運營單位達成共鳴。
上任后,薛冰的首個工作就是為各個公館命名?!半m然每間公館原先各以住戶名字命名,但正式對外開放營業(yè)后,需要一個新的稱呼。”在薛冰的提議下,12片區(qū)內的樓與包間均用民國文化名人的書房齋號取名。如餐飲區(qū)有個特別的包間“愿夏廬”,名字源于著名畫家胡小石的齋名;常設的民國資料陳列展覽館“藝風堂”,名字源于中國近代圖書館事業(yè)的開拓者繆荃孫的室名;酒店大堂“深柳堂”,名字源于金陵刻經處創(chuàng)始人楊仁山的讀書處。
2013年,神秘面紗揭下,頤和路第12片區(qū)(頤和公館區(qū))首次對外開放,26幢花園洋房化身民國主題文化體驗酒店,伴有文化館、非遺體驗館、博物館、會議中心咖啡廳、米其林西餐廳和民國特色中餐廳等功能區(qū)域。其中薛岳公館、陳布雷故居等建筑被列為重點保護對象,用于展示民國時期政治文化歷史。
“頤和公館對于運維人員要求很高?!毖Ρf,招聘人員多為本科生,文化基礎好,公館也會定期邀請文化學者為他們講課、做培訓,給他們帶來音樂、美術等全方位的文化熏陶。
2014年,該片區(qū)榮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qū)文化遺產保護榮譽獎。據悉,這是2014年度中國地區(qū)(含港澳臺)唯一獲獎項目,也是近10年來江蘇省唯一獲獎項目。頒獎詞提到,該項目主要關注對建筑外部的細致修繕和修復,以及對內部空間調整以適應現代化使用。這些素粉磚墻的別墅都帶有很強烈的原始特征感,讓人們得以管窺中國歷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折時期。
如今,走進12片區(qū)健身、遛娃、賞非遺、看展覽、住民國風情酒店、吃金陵特色菜品的百姓比比皆是。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這里的日客流量在千人以上。
“留改拆加”中獲新生
公共資源正逐步歸還社會
頤和路第12片區(qū)是頤和路片區(qū)首先改造出新的“試驗田”。在薛冰看來,12片區(qū)開了一個好頭,它讓老百姓能夠零距離接觸公館,市民游客不但可以走進公館里參觀,還可以在這里用餐。
繼12片區(qū)拉開街區(qū)更新序幕,頤和路歷史文化街區(qū)11片區(qū)于2018年開始改造。該片區(qū)包括5幢文物建筑、2幢風貌建筑和一些輔助用房,基于對片區(qū)的深入歷史研究、現場建筑測繪及結構材料分析,項目團隊對其中建筑進行分類及價值評估,明確了“留改拆加”的建筑處置措施,從而實現街區(qū)的適應性再生。
以寧海路52號民國建筑為例,該建筑修繕前混居了6戶居民,建筑的外立面和空間分隔都發(fā)生了很大改變。據介紹,啟動修繕時,項目團隊對其進行了詳細的歷史研究和現狀測繪,在摸清建筑的原始風貌后確定了整體保護修繕方案,施工時對每一塊磚、每一扇窗都進行記錄分析,并分別采取相應的保護手段。修繕完成后,建筑恢復了原有的鐵藝露臺和紅磚外墻,重現原建筑的雅致風采。
11片區(qū)被定位為時尚藝術片區(qū)。頤和路11片區(qū)修繕項目負責人、同濟大學建筑系副系主任張鵬說,他們將獨立式封閉院落活化為聯通式開放院落,適當新增道路串聯原有獨立院落,使其滿足今天的功能需求。
歷經三年織補式更新,頤和路11片區(qū)終于也翻開了故事新篇章。街區(qū)開街后,先后引入展覽、餐廳、茶室等精品業(yè)態(tài),人們可以在這里賞建筑、逛展覽、喝下午茶,成為回憶往昔、游覽休閑的絕佳公共空間。
11片區(qū)每年會推出特定主題活動。今年,該片區(qū)緊扣“頤和風物”年度主題,圍繞在地文化打造了一系列精彩紛呈的主題活動,如“春日追花WALK”和“漫步頤和”研學活動等,為市民游客帶來豐富多彩的文化體驗。上半年,街區(qū)接待游客超36萬人次,“五一”和端午假期期間,街區(qū)日均客流近萬人,商戶銷售總額超百萬元。
11片區(qū)和12片區(qū)之外,頤和路第13片區(qū)也于2023年對外開放了其中的首棟建筑——江蘇路20號。這座昔日的生活用水處理中心,如今化身頤和路數字展示館,帶人們穿越時空,感受頤和路的近代歷史與生活變遷。
“從最初沒有一棟可進入參觀,到如今已有40余棟面向公眾開放,南京正逐步把公共資源歸還給社會?!毖ΡM磥眍U和路上能繼續(xù)有更多民國建筑完成修繕并對社會開放。已經修繕開放的建筑要充分發(fā)揚片區(qū)特色,做好文化傳承工作。此外,在加強核心區(qū)保護的同時,可以繼續(xù)擴大頤和路歷史文化街區(qū)輻射范圍,放大文旅半徑,從而帶動整體消費活力。
頤和路未來的發(fā)展始終應把保護置于首位。周琦表示,應在低強度使用的前提下適當植入現代功能,切忌厚載和人流大量涌入,不論在建筑本體還是環(huán)境風貌的建設上,都要盡量維持其原真性和歷史滄桑感。同時,他建議,政府可以出臺配套政策,吸引民間資本參與頤和路的修繕開放工作,借助市場機制為頤和路歷史文化街區(qū)的發(fā)展增加更多可能,贏得更多公眾的認可與喜愛。

新華報業(yè)網
Android版
iPhone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