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車購置稅免征政策將在12月31日終止,自2026年1月1日起政策變?yōu)橘徶枚悳p半征收。蔚來、問界、奇瑞汽車等車企紛紛宣布“自掏腰包”兜底,一場圍繞補貼最后窗口期的訂單搶奪賽開啟。下面,就對推出兜底政策的企業(yè)進行盤點。
新勢力品牌:鎖定訂單保權益
蔚來汽車早在9月21日就表示,2025年12月31日(含)前完成鎖單蔚來全新ES8的訂單,每單可獲得1張購置稅差額補貼券。如因蔚來的原因,2025年完成鎖單的訂單需在2026年開票交付,則用戶可使用購置稅差額補貼券抵減車價(至高可抵扣1.5萬元),以保障用戶不因購置稅政策變動而產(chǎn)生額外支出。
理想汽車則在9月30日發(fā)布理想i6跨年購置稅補貼方案,表示凡在2025年10月31日前完成鎖單,如因理想汽車的原因,需在2026年完成開票交付,可享受跨年購置稅補貼方案。理想將通過尾款現(xiàn)金減免的形式進行補貼,根據(jù)購車配置抵減相應購置稅差額,以確保用戶無需承擔額外的購置稅支出。
問界汽車10月24日表示,全新問界M7上市后訂單火爆,如果用戶在2025年11月3日24:00前完成定金支付并鎖單,且因非用戶原因車輛未及時到店交付,導致開票和車輛交付實際發(fā)生在2026年,則用戶可享受跨年購置稅補貼方案,至高15000元。對符合補貼條件的購車用戶提供購車尾款現(xiàn)金減免或者現(xiàn)金補貼,具體補貼標準將根據(jù)用戶實際選購的車輛配置對應的購置稅差額予以核定。
小米汽車同樣在10月24日發(fā)布跨年購置稅補貼方案,消費者在2025年11月30日24點前完成鎖單,因小米汽車的原因,該鎖定配置的車輛需在2026年完成開票交付,可享受補貼,最高補貼金額不超過15000元。適用車型為SU7系列、YU7系列及SU7 Ultra系列。
極氪汽車曾在9X上市時發(fā)布該車的購置稅補貼方案,在2025年10月31日(含)前完成鎖單,若因極氪原因在2026年開票交付,用戶可享受購置稅差額補貼,補貼金額將直接從用戶的車價尾款中扣除,最高不超過15000元。而在10月27日,極氪再次表示為煥新極氪001和煥新極氪7X的購車用戶準備了安心等車三重保障,其中同樣提到了購置稅兜底保障。
傳統(tǒng)汽車品牌:全系車型覆蓋
10月25日,坦克SUV表示針對全新坦克500推出跨年購置稅補貼方案,車型包括全新坦克500 Hi4-Z智享版、全新坦克500 Hi4-T智享版以及全新坦克500 Hi4-T。在2025年11月30日24:00前鎖單的用戶,如因非用戶原因車輛未及時到店交付,導致開票和車輛交付實際發(fā)生在2026年,可享受該補貼方案。
奇瑞汽車為消除用戶擔心因跨年開票及交付可能導致的購置稅優(yōu)惠減少的顧慮,于10月27日表示為旗下部分品牌準備了購置稅補貼方案。用戶需在2025年11月30日24:00前在奇瑞各品牌官方線上系統(tǒng)完成大定并鎖單成功,若因奇瑞汽車生產(chǎn)、運輸?shù)确怯脩粼?,導致車輛實際開票時間延后至2026年1月1日及以后,奇瑞汽車將以購車尾款減免方式進行補貼,適用車型為奇瑞、縱橫、星途、捷途、iCAR所有符合2026年減征購置稅新能源汽車技術要求的產(chǎn)品。
東風奕派同樣在10月27日表示,將依據(jù)國家車輛購置稅相關政策,對因跨年產(chǎn)生的購置稅增加部分予以現(xiàn)金補貼,適用人群為在2025年11月30日24:00前完成鎖單,非用戶原因導致車輛需延至2026年開票交付的用戶。適用車型為東風奕派品牌旗下符合2026年減征購置稅新能源汽車技術要求的產(chǎn)品,包括eπ008、eπ007、納米01、納米06。
10月28日,長安汽車宣布全品牌推出購置稅補貼方案,適用車型為所有符合2026年減征購置稅新能源汽車技術要求的產(chǎn)品,用戶需在2025年11月30日24:00前在各品牌官方線上系統(tǒng)完成鎖單,生效條件為因長安汽車生產(chǎn)、運輸?shù)确怯脩粼?,導致該鎖定配置的車輛在2026年開票交付。
猛士科技為旗下猛士M817車型準備了補貼方案,凡在2025年11月30日24點前完成合同簽署的猛士M817車輛,非客戶原因導致該車輛在2026年完成開票交付,可享受跨年購置稅差額補貼,最高補貼金額不超過15000元。
鎖定訂單以對沖政策退坡沖擊同時塑造品牌信任
購置稅變化帶來的“成本轉嫁風險”,是觸發(fā)車企兜底的直接導火索。2026年政策調整后,新能源車僅享受購置稅減半政策,這一成本足以讓部分觀望型消費者推遲購車決策。此外,目前新能源市場的熱門車型普遍存在較長的交付周期,10月底及之后下單的用戶大概率會面臨“今年鎖單,明年開票”的繳稅尷尬,直接導致訂單流失。因此,車企推出兜底政策,將消費者的決策風險和購置稅不確定性轉化為車企成本,從而避免用戶轉向交付周期更短的競品。
除此之外,在消費決策日趨理性的市場中,兜底政策已超越“促銷手段”成為品牌與用戶之間的“信任契約”。車企通過承擔政策風險傳遞“用戶至上”理念,在價格戰(zhàn)同質化競爭中建立差異化優(yōu)勢,成功的兜底政策不僅能鎖定短期訂單,更能將政策好感轉化為長期信任資產(chǎn),這種“信任黏性”將成為品牌抵御市場波動的核心競爭力。
因此,兜底政策不僅是車企應對政策退坡的舉措,也是爭奪市場份額的主動出擊,更是構建品牌信任的長期投資。而在這場成本與信任的博弈中,真正將用戶利益置于首位的企業(yè),將在這場行業(yè)“淘汰賽”中占據(jù)先機。(屹辰)

新華報業(yè)網(wǎng)
Android版
iPhone版